2025年8月26日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"人工智能+"行动的意见》,这份文件在资本市场掀起巨浪。政策刚落地,A股相关概念股就出现集体异动,但细看盘面就会发现,有的股票连续涨停,有的却高开低走。这种分化背后,藏着个关键问题:哪些企业是真能吃到政策红利,哪些只是在蹭热点?
工业富联的股价在政策公布后三天涨了27%,这家给全球大模型提供算力硬件的企业,去年AI服务器业务收入增长89%。而同期某家自称布局AI的上市公司,因为拿不出具体产品数据,反而被交易所发了问询函。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,正是当前AI概念股最真实的写照。
政策文件明确划出五大重点领域,排在第一的就是智能制造。工业机器人企业埃斯顿的车间里,机械臂正在用AI算法自主调整运动轨迹,这项技术让他们的汽车焊接良品率提升到99.6%。同样在苏州,宝信软件的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,已经帮宝武集团每年省下3.7亿度电。这些实打实的数据,比任何概念炒作都更有说服力。
智能终端领域暗藏玄机。传音控股在非洲卖出的AI手机,今年上半年出货量突破2400万台,他们开发的深肤色人脸识别技术,连苹果都来谈合作。但有些消费电子企业就尴尬了,某上市公司号称要造AI扫地机器人,结果投资者发现他们连研发团队都没组建完整。
最受关注的是基础技术层,这里卡脖子问题最严重。寒武纪最新发布的训练芯片,算力达到国际主流产品的80%,价格却只有一半。中科曙光的液冷服务器,把数据中心能耗直接砍掉40%。不过也要清醒看到,在高端GPU领域,国内企业和英伟达的差距还有三到五年。
医疗AI的争议最大。卫宁健康的辅助诊疗系统,已经在300多家医院试用,但最近因为一起误诊纠纷被患者告上法庭。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的《医疗AI应用白名单》,可能会让这个赛道重新洗牌。同样敏感的还有金融AI,恒生电子的LightGPT虽然通过备案,但监管层对AI投顾的合规红线划得很清楚。
有个现象很有意思。做光模块的中际旭创,今年订单排到明年三季度,他们的800G产品被亚马逊和微软抢着要。而某些号称AI芯片的企业,产品却连自家员工都不用。判断真假AI有个简单方法:看研发投入占比。真正的技术公司,这数字基本都在15%以上。
政策东风来了,但栽跟头的教训也不少。去年元宇宙概念火爆时,不少公司靠改名涨了几倍,最后都跌回原形。现在交易所学聪明了,见到AI概念就先问三个问题:有没有专利?有没有订单?有没有利润?已经有三家企业因为答不上来,股价直接腰斩。
资本市场永远在讲故事,但真正能持续上涨的,永远是那些用业绩说话的公司。就像文件里写的,到2025年要培育30家以上全球领先的AI企业,现在押注的话,得擦亮眼睛看清楚,谁在真抓实干,谁在浑水摸鱼。
AI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的,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缺一不可。政策红利摆在那儿,最后能吃到嘴里的,还得是那些手里有真家伙的企业。投资这件事,光看概念不行,得看他们到底能拿出什么像样的产品。
配资网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