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伟大抗争,在这期间发生了22场大会战,这些战役是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的壮烈史诗,每一个战场都洒满了英雄的热血,每一位牺牲者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
一、淞沪会战(1937年8月13日 - 11月12日)
双方将领:中方有顾祝同、张治中、陈诚等;日方有松井石根等。
兵力:中国方面先后投入80万兵力;日军投入20万兵力。
伤亡:中方伤亡30万人;日军伤亡4万余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虽最终撤退,但打破了日本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狂妄计划,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决心。
二、太原会战(1937年9月 - 11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阎锡山、卫立煌、傅作义等;日方有板垣征四郎等。
兵力:中方28万人;日方14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13万余人;日军伤亡2.7万人。
胜负:太原失守,但中国军队在娘子关等地重创日军,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,体现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的精神。
三、南京保卫战(1937年12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唐生智、孙元良、宋希濂;日方有松井石根等。
兵力:中方8.15万人;日方20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约8万人;日军伤亡约7000人。
胜负: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,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万余人。
四、徐州会战(1938年1月 - 5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李宗仁、汤恩伯、张自忠等;日方有寺内寿一等。
兵力:中方60多万人;日方24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6.5万人;日军伤亡2.6万余人。
胜负:台儿庄大捷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胜利,歼灭日军万余众,但最终徐州失守,中国军队进行了战略转移。
五、武汉会战(1938年6月 - 10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陈诚、白崇禧、薛岳等;日方有畑俊六等。
兵力:中方110万人;日方30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40余万人;日军伤亡25.7万余人。
胜负:武汉失守,但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,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。
六、随枣会战(1939年5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李宗仁、汤恩伯、张自忠等;日方有冈村宁次等。
兵力:中方22万人;日方11.3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2.5万余人;日军伤亡1.3万余人。
胜负:第五战区部队先后收复枣阳、随县。日军退回钟祥、应山,恢复战前态势。
七、第一次长沙会战(1939年9月 - 10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薛岳、王耀武、张灵甫等;日方有阿南惟几等。
兵力:中方24万余人;日方10余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4万余人;日军伤亡3万余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成功击退日军进攻,取得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。
八、桂南会战(1939年11月 - 1940年11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白崇禧、杜聿明、邱清泉等;日方有安藤利吉等。
兵力:中方15万人;日方10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2.7万人;日军伤亡8100人。
胜负:日军获胜,日军攻占南宁。
九、枣宜会战(1940年5月 - 6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李宗仁、张自忠、汤恩伯等;日方有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等。
兵力:中方38万人;日方约12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3.7万余人;日军伤亡1.1万余人。
胜负:宜昌失守,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也让日军付出了一定代价,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。
十、豫南会战(1941年1月 - 2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李宗仁、汤恩伯、孙连仲等;日方有圆部和一郎等。
兵力:中方约40万人;日方约7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约2.3万人;日军伤亡9000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万余,取得胜利。
十一、上高会战(1941年3月 - 4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罗卓英、王耀武、张灵甫等;日方有大贺茂等。
兵力:中方10万余人;日方2.5万余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约2万人;日军伤亡1.5万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重创日军,取得上高会战胜利。
十二、晋南会战(中条山之战,1941年5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曾万钟、刘茂恩、唐淮源等;日方有饭田祥二郎等。
兵力:中方18万人;日方10万人。
伤亡:中国军队阵亡4.4万余人,被俘3.5万余人,而日军仅阵亡634人,伤2279人。
胜负:此次会战被蒋校长称为“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”,会战的失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。
十三、第二次长沙会战(1941年9月 - 10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薛岳、杨森、赖传湘等;日方有阿南惟几等。
兵力:中方30万人;日方12万余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约7万人;日军伤亡1.7万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再次击退日军,取得胜利。
十四、第三次长沙会战(1941年12月 - 1942年1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薛岳、李玉堂、方先觉等;日方有阿南惟几等。
兵力:中方30余万人;日方10万余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2.8万人;日军伤亡5.69万人。
胜负:双方恢复到战前对峙的态势,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。
十五、浙赣会战(1942年5月 - 9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顾祝同、上官云相、刘建绪等;日方有畑俊六等。
兵力:中方约30万人;日方约10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7万余人;日军伤亡1.7万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虽失利,但打破了日军的战略企图。
十六、鄂西会战(1943年5月 - 6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陈诚、胡琏、王瓒绪等;日方有横山勇等。
兵力:中方约15万人;日方约10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4万人;日军伤亡2.5万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击退日军进攻,取得胜利。
十七、常德会战(1943年11月 - 12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孙连仲、王耀武、余程万等;日方有横山勇等。
兵力:中方30万人;日方10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6.7万人;日军伤亡2.5万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经过激烈战斗,最终收复常德。
十八、豫中会战(1944年4月 - 6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汤恩伯、蒋鼎文、胡宗南等;日方有冈村宁次等。
兵力:中方约30万人;日方14.8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1.8万人;日军伤亡4000人。
胜负:洛阳失守,中国军队惨败。
十九、长衡会战(1944年5月 - 8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薛岳、方先觉、周庆祥等;日方有横山勇等。
兵力:中方30万人;日方36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9万人;日军伤亡6.6万人。。
胜负:长沙、衡阳相继失守。但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最成功战役,被誉为“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”,城市最终沦陷但已经达到重创敌军的战术。
二十、桂柳会战(1944年9月 - 12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白崇禧、张发奎、韦云淞等;日方有畑俊六等。
兵力:中方40万人;日方15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2.5万人;日军伤亡1.3万余人。
胜负:桂林、柳州失守,大片国土沦陷。
二十一、滇西缅北战役(1943年10月 - 1945年3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卫立煌、宋希濂、孙立人等;日方有河边正三等。
兵力:中方约16万人;日方约10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约6.7万人;日军伤亡约2.1万人。
胜负:中国军队收复滇西大片失地,打通了中印公路。
二十二、湘西会战(1945年4月 - 6月)
双方将领:中方有王耀武、施中诚、胡琏等;日方有坂西一良等。
兵力:中方约9个军约20万人;日方约5个师团约10万人。
伤亡:中方伤亡2.06万人;日军伤亡3.58万人。
胜负: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日军中国战场攻势的结束,粉碎了日军攻占芷江机场的企图。
这22场大会战,每一场都是血与火的考验,无数英雄儿女在这片土地上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。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,我们要勿忘历史,缅怀先烈,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。这些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宝贵的财富,时刻提醒着我们,落后就要挨打,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。
整个抗日战争期间,国军与日军进行了22次大会战,1117次大型战斗,38931次小型战斗。日本无条件投降后,国民政府统计国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、病亡42万2479人,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;日军损失48万3708人,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。
#瞭望中国抗战#
配资网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