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的形象在教科书里常常被描绘得高大完美,这让年轻一代感觉他离自己很远,这说到底,是教育没做到位的地方。
真实的毛泽东,从来都不会和老百姓疏远,哪怕是在最庄重、最重要的场合,他也从不摆架子,反而对劳动人民特别亲近和友好。
1958年8月里的某一天,毛主席在天津的“正阳春”餐馆招待了一些教育行业的朋友。为了不打扰到大家,同时也保障主席的安全,他们选择在二楼街边的一个小包间里吃饭。
吃到饭中间,觉得有点闷的主席推开窗子点起了烟,顺便瞅瞅天津当地的习俗和景色。
随行的人都没料到,随后发生的一件事,竟然让深受万人爱戴的毛主席,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显露无遗。
【一、“把窗打开吧”】
那天中午一点,宴会准时开始,跟着一起来的有南开大学的校长、河北省的头儿刘子厚、天津市的市长李耕涛等人。因为是大热天的中午,屋里挺闷,主席坐着吃了点东西后,就站起来走走。
毛主席推开纱窗欣赏景色,因为背对着大街,所以一开始大家都没能认出他来。
他望着天津城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,还瞧着熙熙攘攘的小商贩和行人,心里琢磨着今天讨论教育发展的那个会,不知不觉就抽上了一根烟。
就在这时,有个大妈正在窗台上晾着衣服呢,她本来一门心思都在手上的活儿上,可说来也巧,突然一阵风吹过来,吹得她不得不抬起头揉了揉眼睛。
那女人睁开眼的一刹那,瞧见了让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事儿:挂在天安门上的那张大照片,居然活生生地站在了窗台上,正冲着自己笑呢,那笑容可亲得很。
她不由自主地喊道:“是毛主席!没错,就是毛主席!”
可能是因为心里太高兴了,她一下子不知道该说啥好,主席朝她微微一笑,然后就回屋去了。
这妇女可慌了神,衣服都来不及挂好,就赶紧下楼,拉住路过的左邻右舍,跟他们讲述自己刚碰到的事儿。
哎呀,毛主席来了吗?毛主席竟然到天津啦!”
突然间,有人大喊了一声,路上的行人都停下了脚步,就像鱼儿游向家乡那样,纷纷涌向“正阳春”楼的跟前,齐声欢呼:“毛主席来啦,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!”“共产党万岁!”
饭店下面人越集越多,叫喊声也越来越响亮,周边的居民都从各个方向跑了过来,毛泽东原本正和南开校长、天津市长他们一起吃饭聊天,但没过多久,大家都放下了筷子。
跟着的保卫人员心里都有点慌,赶紧往窗户那边走,想赶紧把窗户关上,生怕打扰到主席他们聊天。可主席却摆手说:“别关,把窗户开着吧。”
【二、人心向太阳】
毛主席可不是旧时候那种高高在上的皇帝,也不是那种靠势力欺负人的老军阀,他对老百姓总是像对自家人一样和蔼可亲,实实在在。
主席再次起身,把窗户开到最大限度,探出身子朝人群挥手打招呼。刚刚稍微安静点的人群,瞬间又沸腾起来,欢呼声震耳欲聋。同桌的校长和省长看到这一幕,心里既感动又有点担忧。
他们赶紧叫警卫打电话到天津警备所,请求多派些人来帮忙维持现场,但警备所回复说,人已经派出来了,只是被前来观看的群众在路上给拦住了。
大家一遍遍高呼“毛主席万岁”,声音像潮水一般汹涌澎湃,一波接着一波。毛主席也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,激动地连连回应:“万岁的是人民!”
有的人手表被挤没了,好几个人的鞋子也挤没了,可大家都没空去管,天气热得让人直冒汗,但大家的心里比太阳还热乎,都盼着能亲眼瞅瞅毛主席。
这顿饭吃得真够久的,从下午一点拖拖拉拉吃到了下午五点。饭店里有个胆大的服务员,趁着上菜的空档,拿着菜单跑过去找主席要签名。主席也挺高兴,二话不说,拿起钢笔就在菜单上写下了“毛泽东”三个大字。
该离开了,毛主席心里犯嘀咕,怕再这么晒下去大家会受不了,可眼下的情形,直接下楼还真挺冒险的。
李市长发现了这个情况,赶紧跑到窗边大声喊话,让大家先撤,但没啥效果。于是他又传达了主席的意思:“毛主席让我转告各位,天气这么热,别晒出病来了,大伙儿还是先回去吧!”
但不管市长怎么喊,大家还是无动于衷,都说“没关系,没关系”,“这点热我们受得了”,就算市长嗓子都快喊破了,也没一个人往后退。
最后没办法了,只好让警备部里一个壮实的小伙子出手,硬是把人群挤开,这才让主席坐的那辆华沙牌小车开进了“正阳春”饭店楼下。
主席坐进车里后,还是把车窗降下来,热情地跟大伙儿握手。警卫员一边维持交通秩序,一边在车后头用力推,好不容易,才从人群中开出了一条路。
车子越开越快,还有挺多人不舍地在后面追着跑,主席在车里轻轻闭着眼睛,只轻轻吐出一句话:
哎,这黄鹤楼又来了一次啊!
【三、黄鹤知何去?】
毛主席为啥会想到“黄鹤楼”呢?这还得从他1953年到武汉考察的那次说起。
1953年2月18号,毛泽东到武汉东湖的疗养所探望了一些老革命同志。在回程路过蛇山的时候,毛主席忽然说:“嘿,黄鹤楼不就在这儿嘛,我就在这儿下车走走。”
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跟着的人都没来得及反应,当时管公安的罗瑞卿连忙劝说:“主席,新年刚过去没多久,黄鹤楼上游客挤得满满当当,咱们安全措施没做到位,您可不能就这样贸贸然地去了呀!”
可主席一旦拿定主意,别人就很难让他改变,结果毛主席还是去了蛇山,加上1927年的那次,这已经是毛泽东第二次登上黄鹤楼了。
往下走的路上,一个小姑娘认出了他,兴奋得大叫:“是毛主席!毛主席来啦!毛主席真的来啦!”
可想而知,山上被热情的民众堵得满满当当,连毛主席都后来感叹说:“这黄鹤楼,真是难以脱身啊。”
这次到了天津,毛主席说了句“感觉又像是登上了黄鹤楼”,他是不是在回想那件事情呢?我琢磨着可能有那么点意思,但又不全对。
毛泽东是个大政治家,而且还是个了不起的诗人。他对“黄鹤楼”所描绘的意境,不只是怀念过去那么简单。
他年轻的时候创作过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诗,题目叫《菩萨蛮·黄鹤楼》:大江浩荡流遍中华大地,一条铁路纵贯南北。烟雨迷蒙望不清,龟山和蛇山锁住了长江。黄鹤不知飞到了哪儿,只留下游客在此徘徊。举起酒杯向江水祭奠,心中激情像浪花一样高涨。
一眼就能瞧出,诗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情感调子大不一样。主席的夫人杨开慧曾赞叹道:“润之,你这首词真棒!前半段挺让人心里发酸的,可后半段突然就变得振奋人心,听得我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。”
这首诗反映了那时候主席在乱世里的彷徨,不过心里还是充满了热血和盼头。
想想毛主席访问天津那时候的情况,就容易理解他为啥会说:“这简直就是另一个黄鹤楼嘛。”
【四、心潮逐浪高】
1958年的时候,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之后想要“摆脱斯大林影响”的那些做法挺不高兴。可到了7月底,赫鲁晓夫又悄悄地跑到中国来,跟毛泽东提议说要一起搞个“联合舰队”。
但是,主席坚决反对这个提议。因为那时候我们国家的海军还不够强大,赫鲁晓夫的建议,其实就是想占我们海岸线的便宜。主席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,所以跟赫鲁晓夫的谈话最后也没谈拢。
可没了老大哥的支持,咱们国家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呢?
毛主席怀着这样的担心和好奇,踏上了前往天津的旅程。
毛泽东就是想瞅瞅,这会儿国家弄的那些政策,特别是想让农业飞快发展的法子,老百姓买不买账。这些政策真到了地方上,到底能不能给老百姓的日子带来点实惠?
这次到天津访问,气氛有点压抑。他既去了学校逛逛,又到工厂看了看,还亲自到丰台的农合社进行了现场了解。
毛主席听了一堆计划,各部门头头也讲了不少美好蓝图,可他心里还是没底。望着京津冀那边被工厂烟尘遮蔽的天空,他不由得也感到像“龟蛇锁大江”那样的困惑和不解。
黄鹤飞走了不知踪影,咱们国家接下来该怎么迈步呢?想必毛主席心里也曾这样嘀咕过。
不过,在天津的一家饭馆里的一番经历,让他豁然开朗,也让主席心里的忧愁烟消云散了——“黄鹤飞走了不知去哪儿,只留下游人在这里徘徊。”
游客们就是老百姓,就是大伙儿,瞧着大伙儿对党和领导这么拥护,主席一下子就有了跟困难较劲的劲儿,他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时候:“‘端杯洒向滚滚江水,心里头跟浪头一样翻腾’,不管前面路有多难走,咱都得信:未来肯定是好的,路上免不了弯弯绕绕。咱们国家的发展,不用靠别人,咱们这些吃苦耐劳、勇敢无畏的老百姓自己就能找出路。”
时光匆匆流转至今,咱们国家的模样,没让老一辈英雄失望。他们那会儿就像是漆黑夜里的一束光,而现在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芒已经照亮了整个国家!
我们只是还是很怀念他,怀念那位向大众致意的长辈。虽说这片土地上,大众才是真正的主人,但若没有他,我们又怎能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呢?
《七次离开京城,只为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》,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2.《毛主席到访烤鸭店,热情民众挤丢的鞋子堆成小山,足足装了四五筐》,天津青年报
#百家说史# #6月发文冲刺#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配资网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