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3年,王光美来到了毛主席在韶山的故居,这个时候的王光美已经62岁了。
面对毛主席的故居,王光美表示一切都没有变,还是当年的样子,只可惜现在已经物是人非了。
王光美面对着这间屋子,一时间思绪纷纷,直到旁边的人叫她,她才回过神来。离开之前,王光美说:“悼念毛主席,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。”
据我们所知,王光美是刘少奇的妻子,刘少奇去世以后,她从未改嫁,她跟刘少奇之间有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呢?
1921年,王光美出生在北京的一家名门望族,由于家庭条件优越,王光美从小就接受教育,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。
王光美对理科方面很感兴趣,在学校还被称为“数学三王”,后来,王光美顺利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的物理系。
在学校的时候,王光美积极参加各种活动,性格开朗,为人随和,专业课成绩优秀,是大家心中公认的“学霸”。
如果王光美顺着物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,是可以顺利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,成为杨振宁的学姐,成就绝对不会比杨振宁低。
刚开始的王光美确实是有着这样的想法,她的偶像是居里夫人,她想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。
所以王光美的梦想是: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,学成以后,回到祖国做贡献。
王光美的哥哥是共产党员,在回家的时候经常向王光美讲述革命的故事,王光美受到了哥哥的影响,对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,她对革命也很感兴趣。
在哥哥的介绍下,王光美接触到了很多进步书籍,在私下秘密和共产党员联系,还认识了崔月犁。
崔月犁是坚定的进步人士,他为和平解放北平做了很大的贡献,在崔月犁的介绍下,王光美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,她动摇了去美国的想法,但是还没有下定决心。
后来,王光美从辅仁大学顺利毕业,留在学校里面当了助教,她也向密歇根大学申请了入学资格。
与此同时,共产党,国民党,美国三方确立了停战协议,确定大家都去北平,一起商议后续的事。
在去北平之前,有一个问题让我党领导人很为难,那就是这次的会议中有美国人,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翻译。
但那个时候,我党的士兵大多都是贫苦出身,没有文化,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,更别说做翻译工作了。
虽然国民党有很多知识分子,但是我党如果向国民党借人翻译的话,怕他们从中做手脚。
我党领导人在左右为难的时候,想到了王光美,王光美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,更是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,并且她之前也很帮助我党的工作,她是做翻译工作的不二之选。
于是我党就向王光美发出了邀请,让她陪同叶剑英等人去参加这次会议并担任翻译。
王光美得知自己可以向共产党做贡献的时候很高兴,但高兴之余也很为难,因为不久之前她收到了密歇根大学的回复,她可以去密歇根大学进修了。
王光美知道如果自己去学习的话,自己的专业知识肯定会更加完善,会离自己的偶像居里夫人越来越近,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,现在触手可及。
但之前自己有困难的时候,共产党都尽力帮助自己,现在共产党有困难了,自己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拒绝共产党的请求呢?
让王光美最犹豫的就是,自己确实是比较擅长英语,但是都是跟自己的专业有关的英语,这次的会议肯定有很多政治一类的英语,这些是她平时接触得比较少的,王光美怕自己担任不好翻译这个角色。
于是王光美向组织寄了一封信,表示了自己对政治这一点比较薄弱,怕自己做不好,但是组织很快回信,表示这个不是问题,主要是想找一个能听得懂英文的人,我党实在没有听得懂英文的人。
王光美看到信件以后,毅然决定放弃去美国进修,为共产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下了决定以后,王光美就带着行李出发了,几经辗转,她找到了李克农,李克农当时是中共代表团秘书长。
接见了王光美以后,按照程序对她进行审查,审查通过以后,王光美正式担任这次会议的翻译人员。
在自身和国家面前,王光美选择了国家,这次的选择,彻底改变了王光美的命运,她开始长期担任我党的翻译工作。
没过多久,蒋介石撕毁“双十协定”,国共内战爆发。王光美接受组织的命令,跟几个人一起去往延安。
王光美在之前就听哥哥和崔月犁提过延安,之前她就很向往延安,希望能见到我国伟大的领导人,所以在路上的时候,王光美的心情很激动。
到了延安以后,王光美发现这里的一切跟她见过的都不一样,她从小就生活在城市,从来没有来过农村,很多东西都没有见过,她对这里很好奇。
好奇之余,王光美也产生了一些不适应,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,她从来没有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过。
那个时候的我党生活很贫穷,即使是领导人也都睡在窑洞中,吃的饭没有油水。
但是王光美并没有被这里吓退,她从来没叫过苦,也从来不要求被特殊对待,很快,王光美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。
王光美他们刚到的时候,就见到了很多领导,比如毛主席和朱德,王光美他们在那比较清闲,就经常去找这些领导串门。
因为朱德为人热情,不拘小节,王光美他们最喜欢去朱德家里,让他讲述过去打仗的故事,并且百听不厌,朱德被缠得实在没办法,就把他们介绍给了刘少奇。
就这样,王光美第一次见到了刘少奇同志,当时刘少奇正在写东西,见他们来了,就放下手中的笔,招呼大家坐在院子里聊天。
刘少奇为人随和,对他们很热情,跟每个人都握了手,询问了每个人的基本情况。
当时王光美坐的离刘少奇比较近,但是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聊天,只是像其他人一样握了手,简单寒暄几句。
这个时候的刘少奇和王光美都没有想到,以后的他们会成为关系最亲密的人。
王光美在延安没待太久,很快就跟随组织一起撤离了延安,来到晋绥地区,在这里,王光美加入了土改学习班。
有一天,我党领导人邀请负责土改学习班的同志们吃饭,其中就有刘少奇和王光美。
吃过饭以后,刘少奇主动找到王光美,邀请她跟自己一起去晋察冀地区搞土改,但王光美拒绝了刘少奇,并表示她在这里也干得不错,不用换来换去搞特殊化了。
刘少奇听完以后,也表示尊重王光美的想法,让她继续留在这里。很久以后,王光美才反应过来,刘少奇是在向她表达另外一种意思,当时的她并没有想太多。
虽然王光美没有跟随刘少奇去晋察冀地区,但由于两个人的工作性质相同,他们还是会经常见面探讨工作。刘少奇不会表达自己的心意,只能多去找王光美说话,让她了解自己的性格。
在两个人的接触中,王光美也对刘少奇慢慢熟悉,她发现刘少奇每天都会在胃那里放一个热水袋,夏天也是如此,蒸米的时候总是会在上面放几个蒜。
刚开始还不熟悉,王光美也不好意思问,熟悉以后,王光美才敢向刘少奇打听这件事,她这才得知是因为刘少奇的胃不好,这样会养胃。
王光美听完以后就劝刘少奇去治一下胃病,并表示自己可以陪同,但刘少奇笑着摇摇头,表示这都是老毛病了,自己已经习惯了,不打紧的,还是工作要紧。王光美不自觉地心疼起刘少奇。
王光美去刘少奇家做客的时候发现,刘少奇跟前妻离婚后一直都是一个人生活,孩子也一直是警卫员在照顾。
一次偶然,王光美见到了刘少奇的四个孩子,这几个孩子都很乖巧懂事,王光美很喜欢和他们待在一起,渐渐地,王光美和孩子之间越来越熟悉,她发现在相处中,自己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刘少奇。
两个人两情相悦,感情进展很快,1948年8月,两个人结婚了,他们并没有举行仪式,只把几个好朋友集中在一起吃了个饭,切了个蛋糕,几个人吃,这就算完婚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毛主席和周总理还特意参加了他们两个人的婚礼,毛主席几乎没有参加过别人的婚礼,后来王光美还笑着说:“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出场也算是仪式了。”
结婚以后,王光美并没有留在家里当全职主妇,而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,担任了刘少奇的秘书。
在刘少奇出国访问的时候,王光美重操旧业,担任刘少奇的翻译,夫妻两人落落大方的形象,让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一片好评。
在工作上,王光美认真细心,为刘少奇出谋划策,在生活上,王光美照顾着几个孩子,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,让刘少奇没有后顾之忧,所以刘少奇对王光美又爱又敬。
王光美和刘少奇在一起生活了17年,这17年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,直到1969年,刘少奇病逝。
刘少奇弥留之际,告诉王光美,不要保留自己的骨灰,把骨灰撒到大海里,他想看着我国人民越来越好,王光美含泪答应了刘少奇的请求。
刘少奇去世以后,王光美在儿子的陪同下,抱着刘少奇的骨灰到了船上,在行驶到大海中央的时候,王光美把刘少奇的骨灰连同自己的眼泪一起撒入大海。
此后,有很多人劝王光美再找一个丈夫,陪伴她度过剩下的日子,可是王光美一直不愿意,她表示,自己既然已经认定了刘少奇,那就永远不会改。
1983年,王光美参加了湖南举办的刘少奇同志诞辰85周年纪念,在活动中,王光美对着刘少奇的遗像泪眼婆娑,这些年,她一直思念着刘少奇,每当想起他们之前的事,仿佛刘少奇还在她身边。
活动结束以后,王光美并没有立刻回程,而是特意去了韶山,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。
看着毛主席之前居住的地方,王光美心中感慨万分,她对身边的人表示,这里跟之前一样,没有什么变化。在走之前,王光美深深凝望着这件屋子,说:“悼念毛主席,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。”
接下来,王光美还一直在为国家做贡献,她得知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过得不好的时候,她专门交代下面的人帮助李讷的生活。
李讷结婚的时候,还向王光美发出了邀请,但王光美事务繁忙,没有办法到场,只能亲自为李讷挑选了一个礼物,祝贺她新婚快乐。
以后,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后代经常互相拜访,关系也很好,李讷专门把父亲的玉莲蓬送给了刘少奇的儿子刘源,刘源一直好好珍藏着这个玉莲蓬。
2004年,王光美专门在北京的一家饭店举办了一场宴会,邀请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后代,在宴会上,两家人其乐融融,李敏的女儿还专门为这场宴会写了一篇文章。
2006年10月,王光美在北京病逝,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。
配资网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